之前陪同過EMBA的指導教授一起參加了北醫附醫舉辦的「醫院醫療爭議預防與關懷研討會」,會中針對醫療爭議之制度、法律、溝通、關懷等面向進行交流討論,探討醫療爭議發生的原因。因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,超過70%的醫療糾紛訴訟經過鑑定後,都判定為無疏失,醫療過程中的誤解與期望落差可能才是醫療糾紛的主因。
後來寫小組報告的時候,搜尋網路有關醫療爭議、醫療糾紛的案例,找到的多數是法院的判決資料、起訴書,倒是看到一位口腔顎面外科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講座影片,可以充分佐證研討會中專家學者研討的議題,簡直就是一場真人現身說法的活教材演講。先不談醫療糾紛這個大題目,讓我們以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為例,談談我個人對70%無疏失醫療糾紛中,醫生們的糾結心事。
台灣的醫學系難念是公認的事實,沒有一點理想性光想拿張文憑畢業是困難的。如果我是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,經歷了患者不滿意的結果、甚至引發法律訴訟及網路上的惡意中傷後,而醫審會鑑定證實無違反醫療常規,這樣遭遇的我還願意繼續行醫救人嗎?這問題真是令人感到糾結又無奈。醫生這份工作,說好聽是治病救人,實際上卻是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情緒、期望、甚至風險周旋。當病人對手術結果不滿意時,病人的失望、甚至無奈,所有情緒就會全都轉嫁到醫生身上。無論手術技術多麼精湛,有時候患者的期望值和現實的落差就是這麼殘酷,讓醫病之間的矛盾不斷上升。
就像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講座提到的:「有經驗的醫生,可以控制病人安不安全的手術風險,但是現在醫生最大的風險,卻是來自於病人期待與現實的落差風險。」這些話真的是一針見血,雖然病人往往把希望寄託在醫生身上、認為醫師應該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醫師要能夠滿足病人的想像,但有些期望是沒有辦法講清楚的,當手術結果無法符合病人100%的期待時,醫生便成了病人的代罪羔羊。任何患者只要不滿意,都可以匿名在網上情緒發洩,甚至散播不實訊息,有些網路匿名的攻擊手術失敗、給予負評毫無依據,卻能對一位醫生的聲譽造成巨大傷害。對於醫生來說,這些風險和壓力並不是醫生在選擇行醫這條路時所預見的,而這樣的現狀難免會動搖許多醫生原本對職業的熱愛和信心。
研討會中,北醫附醫魏柏立副院長就說,醫療爭議對於醫療人員也會造成心理的衝擊與挑戰。有時候,醫生面對的是病人已經明顯好轉,卻因為一點小瑕疵而大做文章,甚至利用這些「瑕疵」來要求賠償、挑起法律醫療糾紛。這樣的情況不但浪費了大量的醫療資源,也侵蝕了醫生的心力。有些病人只因一時「情緒性的爆發」而怒氣沖天,時而又轉變為心平氣和,但無論病人情緒如何轉變,醫生卻無法輕易抽身。醫生除了本質專業上醫療追蹤外,往往還得顧慮病人的情緒,無論對方多無理,還是得耐心解釋和溝通。
還有一個點非常讓人心累,如同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所分享的,當同行無意或有意「推坑」,若患者誤信第二意見醫生,對於其他醫師已經進行的治療或手術所提出不正確、不專業的質疑,甚至認為執刀醫生有過失。這種同行間的落井下石,有時真是讓人心灰意冷。醫生本該是互相支持的專業團隊,但現實種種卻可能讓醫界變得有些冰冷。
那麼,經歷這一切之後,醫生們還會選擇繼續行醫嗎?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所說的「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,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滋味。」醫生也是人,在人生的道路上,不可預測的挑戰無處不在,無謂的醫療糾紛,傷害的不只是普羅大眾對醫師的信賴,同時也在傷害好醫師救人的信念。
醫界普遍希望2024年起實施的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(簡稱醫預法)能夠減緩已經緊繃的台灣醫病關係,我個人是不看好,但是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。在這個什麼事都可以有正反千百種理由說法的社會裡,黑與白之間的界線,早已經模糊不清。
總歸來說,如果我是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受到這樣的網路匿名抹黑,我可能已經放棄行醫,所以我非常尊敬這樣的醫生,也敬佩台灣醫界的所有前輩,願意在風雨暗箭中,義無反顧的前行。
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講座https://youtu.be/xpcL0RY46Jk?si=cSmuvQ3S0ya2GVRv
!已徵求轉載同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