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陪同過EMBA的指導教授一起參加了北醫附醫舉辦的「醫院醫療爭議預防與關懷研討會」,會中針對醫療爭議之制度、法律、溝通、關懷等面向進行交流討論,探討醫療爭議發生的原因。因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,超過70%的醫療糾紛訴訟經過鑑定後,都判定為無疏失,醫療過程中的誤解與期望落差可能才是醫療糾紛的主因。
後來寫小組報告的時候,搜尋網路有關醫療爭議、醫療糾紛的案例,找到的多數是法院的判決資料、起訴書,倒是看到一位口腔顎面外科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講座影片,可以充分佐證研討會中專家學者研討的議題,簡直就是一場真人現身說法的活教材演講。先不談醫療糾紛這個大題目,讓我們以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為例,談談我個人對70%無疏失醫療糾紛中,醫生們的糾結心事。
台灣的醫學系難念是公認的事實,沒有一點理想性光想拿張文憑畢業是困難的。如果我是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,經歷了患者不滿意的結果、甚至引發法律訴訟及網路上的惡意中傷後,而醫審會鑑定證實無違反醫療常規,這樣遭遇的我還願意繼續行醫救人嗎?這問題真是令人感到糾結又無奈。醫生這份工作,說好聽是治病救人,實際上卻是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情緒、期望、甚至風險周旋。當病人對手術結果不滿意時,病人的失望、甚至無奈,所有情緒就會全都轉嫁到醫生身上。無論手術技術多麼精湛,有時候患者的期望值和現實的落差就是這麼殘酷,讓醫病之間的矛盾不斷上升。